WIFI7(802.11be)之MLO(Multi-Link Operation)

MLO(Multi-Link Operation,多链路操作) 是 Wi-Fi 7(802.11be)核心特性之一,旨在通过同时利用多个频段(如2.4GHz、5GHz和6GHz)提升网络性能,显著降低延迟并增强连接稳定性。

Wi-Fi 6 及之前标准,虽然 AP 和 STA 的设备本身都支持多个射频,但是同一时间 AP 和 STA 之间只能利用一个射频建立一个链路,如图所示。
MLO.png

同一时间只能使用一个频段的一条信道进行通信,就会导致:

  1. 资源利用率低:多频段能力无法同时发挥。
  2. 切换延迟高:频段切换时产生20-50ms延迟(如从5GHz切到6GHz)。
  3. 抗干扰差:单一信道易受阻塞。
  4. 吞吐量瓶颈:单信道物理速率受限(如Wi-Fi 6E的160MHz信道理论峰值约9.6Gbps)。

MLO通过聚合多个物理链路,实现“多车道并行通信”,彻底改变Wi-Fi的工作模式。

多链路操作顾名思义,就是 AP 和 STA 之间同时建立多个链路进行数据通信。在 Wi-Fi 7 标准中,将支持多链路操作的设备定义为多链路设备 MLD(Multi-Link Device)。多链路设备包含了多个独立的 PHY,增加了一个能协同管理各个独立 PHY 的 MAC,用于解决多链路操作(MLO)的多链路聚合、信道接入和数据传输等问题。

MLD.jpg

MLO 的三种工作模式

根据设备能力,MLO支持三种运行模式:

模式 技术原理 优势 硬件要求
STR(同步收发) 不同链路上同时收发数据(如链路A发送时,链路B接收) 最大化吞吐量,显著降低延迟 需独立射频电路,避免自干扰
NSTR(非同步收发) 多条链路可同时激活,但同一设备不能同时收发(避免自干扰) 降低硬件成本,兼容性更好 共享射频前端
AFR(交替灵活收发) 动态分配链路角色(一条用于关键帧,另一条传大数据) 灵活性高,适应复杂场景 软件定义调度

STR是性能天花板,但需高端设备支持;NSTR是主流方案,平衡成本与性能。

STR&NSTR.jpg

MLO 的关键技术

1. 统一控制层

  • 多链路设备(MLD):AP和终端在逻辑上被视为一个设备,但拥有多个物理射频接口(如AP-MLD支持3条链路)。
  • 单MAC层管理:多个物理层(PHY)共享一个MAC地址,上层应用无需感知多链路存在。

2. 链路聚合方式

  • 带宽叠加:聚合两条160MHz链路实现320MHz有效带宽(理论速率翻倍)。
  • 多频段并发:MLO允许设备同时连接多个频段,例:同时使用6GHz(低干扰)+ 5GHz(覆盖广)+ 2.4GHz(穿墙强)。
  • 动态负载均衡:视频流走6GHz(高吞吐),游戏指令走5GHz(低延迟),IoT数据走2.4GHz。

3. 增强调度机制

  • 联合信道探测:AP同时监听所有链路质量,选择最优路径。
  • 块确认(Block Ack)跨链路聚合:多个链路上的数据帧通过一个联合ACK确认,减少协议开销。
  • 链路快速切换:当某链路受干扰时,数据在<5ms内切换到其他链路(传统切换需20ms+)。

MLO 的性能提升

  • 更高吞吐量
    利用多条链路进行负载分担,提升单用户峰值吞吐量,3链路MLO比单链路提升**80%~200%**(取决于模式及信道条件)。
    MLO_pref1.png

  • 更低延迟

    • 游戏/VR延迟:从Wi-Fi 6的20ms降至**<5ms**(STR模式)。
    • 关键帧优先:控制帧固定走低延迟链路(如6GHz),避免数据拥塞影响。
  • 更高可靠性
    利用多条链路进行多发选收,冗余传输,同一数据包通过两条链路发送,提高链路可靠性。
    智能避障,链接动态切换,若6GHz受雷达干扰,流量自动迁移至5GHz链路(用户无感切换)。
    MLO_pref2.png

MLO的应用场景

  • 高密度环境
    在多人高密度接入场景中,MLO通过负载均衡为每个用户分配独立链路组合,减少单链路拥塞,避免信道争用,提升整体网络效率。

  • 低延迟需求场景
    VR/AR、云游戏、实时工业控制等应用可通过MLO的多路径传输降低端到端延迟,提升体验流畅度。甚至可以关键指令(专用低延迟链路) + 大数据(大带宽链路)分链路传输。

  • 大文件无线传输
    备份或4K/8K视频传输时,MLO的带宽叠加能力可显著缩短传输时间。

MLO与其他技术的对比

技术 MLO(Wi-Fi 7) BSS Coloring(Wi-Fi 6) OFDMA(Wi-Fi 6/7)
核心功能 多链路并行传输 同频干扰协调 单链路资源细分
目标 提升带宽、降低延迟 减少干扰 提高频谱效率
频段利用 多频段协同 单频段优化 单频段优化

MLO vs. 双WiFi加速(双频聚合)

乍一看,MLO跟双WIFI加速很像,但它们之间有本质上的区别。

双Wi-Fi加速:

  • 双网卡双wlan节点双IP地址;
  • 需要TCP层次的客制化修改以分配和聚合不同网卡的TCP连接;
  • 可以支持任意2.4G+5G的热点混搭;
  • 只对使用多TCP connections的app有好处;
  • UI层次,需要用户主动去连接两个Wi-Fi热点。

Wi-Fi 7 MLO:

  • 单网卡单wlan节点单IP地址;
  • 无需TCP层次的修改,用户空间感知不到有任何变化;
  • 数据聚合发生在MAC层
  • 对上层app的TCP connections没有任何要求;
  • 需要路由器也支持WiFi MLO才能支持多链路操作;
  • UI层次,用户只要主动连一个热点,另外一个自动连接。

dual_wifi

特性 MLO (Wi-Fi 7) 双频聚合 (如华为SuperHub)
工作层级 MAC/PHY层(协议栈原生支持) 应用层或驱动层(厂商私有方案)
延迟控制 微秒级调度(<1ms切换) 毫秒级切换(依赖操作系统响应)
频谱利用 可聚合3条链路(含6GHz) 仅支持2.4GHz+5GHz双频
标准化 IEEE 802.11be全球统一标准 厂商私有协议,跨品牌不兼容

结论:MLO是首次在MAC层实现的多链路聚合,彻底打破私有方案的碎片化困境。

总结

MLO通过多链路协同彻底改变了Wi-Fi的连接方式,解决了传统单链路的带宽瓶颈、可靠性和延迟痛点。尽管面临兼容性和成本挑战,但其对高带宽、低延迟场景(元宇宙、工业4.0、实时协作等)的支持使其成为Wi-Fi 7的核心竞争力,随着6GHz频谱全球开放和芯片成本下降,预计将在未来3-5年内推动新一轮网络升级。

参考